“羊了个羊”是怎么让你“上瘾”的
近日,一款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
从“1+1”水平的第1关开始,“极难”的第2关让玩家们“欲罢不能”,纷纷与游戏“死磕”,由此“筛选”出了玩家中的“倔驴”,游戏也因此被戏称为
网友们纷纷在各平台吐槽,甚至出现日挑战
与传统的专注体验的游戏不同,“羊了个羊”让玩家们在
玩游戏是为了“爽”,那不能“爽”的“羊了个羊”,为啥还能如此“上头”?
部分玩家将“过不去的第2关”归咎于游戏难度。但一些资深玩家和行业人士分析,
当然,过了确实很厉害,值得发十条朋友圈。
作为一个“概率游戏”,所谓“难”只是游戏体验的一环。对于一般游戏而言,其卖点往往是情感交流、正反馈机制等,即使输多赢少,“得来不易”的胜利更会强烈激发的满足感。
但随着讨好玩家策略越来越难奏效,很多领域出现“强行投喂”的风气,各种内容单薄却格外“杀时间”的小游戏不断出现,
在这种机制下,投喂爽感不是游戏目的,必须得诱惑玩家“再来一局”,顺便把自己的广告、装备“塞”进去。
“羊了个羊”就游戏本身来说,无疑在吸引用户、增加粘性方面是成功的。
中科院心理学专家指出,
在“羊了个羊”的游戏里,玩家们“痛并玩着”的心理,更像是心理学上的
老虎机是一种用零钱赌博的机器,只需投币、拉手柄的简单操作,就有概率获得奖金。
仔细分析,在类似的游戏中,都有类似的“成瘾”要素。
最终,广告流量才是目的。先用简单的第一关
有网友上传了一张图,精确计算出了玩游戏需要看广告的时长,让很多人咋舌:原来30秒一个的广告积累起来居然“杀”了我们这么多时间。
注意力在互联网时代,是一种稀缺资源,谁都想争夺和占有。吸引了还不够,还要增加“粘性”,
从这个角度讲,“羊了个羊”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样本,它精巧地利用了每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元素,最终把受众牢牢绑在自己的游戏上,至于游戏体验如何,有无公共价值,出品方就不会考虑了,
还有同类型小手游、魔性没营养的小视频、又长又烂的网文、电梯里不得不看的重复广告……制作者深谙用户心理,对“沉迷机制”使用起来驾轻就熟。
虽然大家并不会真正“上瘾”,该读的书还会读,该做的事还会做,但短期内耗费大量时间看广告、打游戏等,却让人越来越焦虑。
网络世界的江湖里,江山代有爆款出,各领风骚两三天。这阵“羊风”很快就会刮过去,但是还会有“牛了个牛”、“喵了个喵”继续引领风潮。
事实上,风起了就不会停,我们且在其中,仔细体会。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