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迎来哪些重要发展机遇?(下)

时间 • 2025-07-23 04:21:00
城市
县城
农村

近日

中办、国办印发了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发展县域经济

吸引农民进城落户

需要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资源

那么

如何统筹盘活城乡建设用地?

在建设过程

为何要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

怎么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

农民落户进城待遇如何保障?

近日

《三农三人谈》节目邀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魏后凯所长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张红宇副院长

做客演播室

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进行深入探讨

▲完整视频

《三农三人谈|县城迎来哪些重要发展机遇?(下)》

县城公共服务投资仅为地级市以上的二分之一

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发展县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那么,政策中会有什么样的规定?接下来,要怎么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01:24

我们一定要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来推进我们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因为我们现在的体制叫建制市、建制镇,县城属于城关镇,它还是一个建制镇,体制、机制跟县级市完全不一样。

实际上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我觉得应该要补齐我们的短板,比如县城现在煤气、污水的处理、网络化的设施、公共文化的设施,还有生态环境的绿地公园,以及地下的管网,是一个大的问题,一定要进行超前的建设,一步一步推进。第二个就是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方面。假如这两个方面能够大幅度推进的话,就能够缩小县城跟建制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之间的差别。不管你到县城去经商也好、居住也好,能提供一个好的营商环境、人居环境,这样的话大家才会愿意来。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01:50

从统计上看,县城公共服务的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市以上的二分之一,县城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地级市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县与市级、与省城差距还是很大的。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短板?我以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行为导向,第二是市场配置资源。比如城市更新基金、老城区建设,中央财政到省财政都有专项。第二特别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比如我们的养老,现在就是“两条腿”,一个是民政系统的养老院、敬老院,另一个就是社会养老,甚至包括医养结合一体。农民工进城转移以后,很大程度上会买房,也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怎么样解决教育短板?这就是中央、省应该在财政上解决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抓总体问题,各个部委都有这种专项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都有专门的项目。

关于市场化,只有多方发挥协力才能解决短板,才能解决痛点。这次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规范我们的大方向,而且准备拿出专门的资金、基金,包括财政投入都有专门的相关要求。

如何统筹盘活城乡建设用地?

《意见》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红线。如果在搞配套设施建设时,需要用到土地,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00:44

保护耕地和城市建设怎样做到并行不悖?其实,中央一号文件就讲了这件事,城市边界、基本农田、中间的生态安全线,这三条线可千万不能随便把城市边界无限扩张。

怎么解决地的问题?其实,县里边有很多土地存量,这种存量就是原来规划以后占而没用的。第二就是原来有的“城中村”,因为城市规划到了那儿以后,“城中村”有大量的闲置地,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不缺地,问题是这个地怎么样盘活用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就是我们要盘活优化现有县城的低效产业用地,因为它过去没有产业支撑,它的各种产业用地效率不高。我们怎么提高现有土地的效率,对现有的低效产业用地怎么进行再开发,促进我们县城的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这一点潜力很大。

我认为应该采取多种途径来解决县城土地的问题。

第一,可以适当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向县城倾斜。过去我们实行市管县,实际上过去地级市把很多县的建设用地指标都集中到中心城区去了。

第二,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这个潜力更大。县域范围内可以通过改革,让城乡建设用地与它挂钩,因为边远的一些村庄不可能发展一些非农产业,结余的其他建设用地指标,就可以调剂到县城里面去。政策能做得好的话,未来县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们建设用地的短缺问题。

现在我们农村的建设用地量很大,闲置的比例很高、效率很低。而且,农村公共设施用地现在都开始闲置了,有很多人因为学校、医院的原因,都跑到县城来了,而那些地还在农村。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除了一级市场外,还有二级市场,就是租赁。有的可以采取长租方式,3年不够,可以5年、10年,没准到了10年以后,可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就变了,有的东西就不需要了,或者有的地方就需要更集中了,所以不一定都是过去的买卖思路。

城镇化发展要按常住人口来配置资源

关于财政的财力投入,《意见》中提到,财政上还有用地支持方面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这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农业转移人口,过去我们有两个城镇化率,一个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个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这两个城镇化率相差18个多百分点,涉及到2.67亿人。这2.67亿人就是常住在城镇的农业户籍人口,这类人口是一种半市民化,目前为止,还不能100%享受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但是,因为要推进市民化,地方财政要掏钱,像过去一些地方的积极性都不是太高,而这种市民化压力比较大的都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这些地区,外来人口比较多所以大家都不太愿意掏钱来推进这个事。所以,后来中央有一个政策,解决了市民化,新增加这些户籍人口,让财政的资金跟市民化挂钩。市民化搞得好,接受的人员比较多,财政的奖补资金就给得多,实际上基本的思想就是按常住人口来配置资源。

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农民可跨省落户

有人愿意进城,但肯定也有人不愿意进城,比如说老年人可能觉得村里环境更熟悉、更方便一些。实际上,我们吸纳农村人口进城,一定也要遵循自愿的原则。那么,县城落户是否有限制呢?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从来没有哪一个政策是强迫人进城或不进城,但这次政策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取消县城落户的限制。最根本有利于外地需要落户的人,比如山东的农民到广东打工、到浙江打工,他怎么样转移户口?这次解决的就是转移到浙江的县城、转移到广东的县城没有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农民进城,我们把它叫做进城落户的意愿。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高达80%。但这些年来不断地放开限制,首先是小城镇、中小城市,然后是300万人以下的城市,现在除了少数的特大城市以外的大部分城市都放开了。但是,现在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很低,最近我们刚发布的都不到20%。

现在农民对农村权益的预期、期望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的问题,乡村振兴的实施使农村未来的权益价值预期越来越高,所以农民不愿意进城。

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

《意见》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对此该如何去理解?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建市设区以后,对县城实际上现在还不是一种反哺关系。其实,过去几年在很大程度上,对县里边的财政是个吸取的过程,所以现在弄得有些县发展不起来,跟市本来不富裕有关系,而设了市以后,可以把县里边的财力上收。

最近,中央在这个方面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要限制这一块,也是通过这个办法防止搞重复建设、搞大拆大建。变成市了,变成县级市了,变成区了,是不是又该新一轮的建设规模又开始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我们很早就提出来要严格地限制撤县撤市改区。为什么当初提出这么一个政策建议?1997年我们国家有一个文件,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冻结了县改市。但是,冻结了县改市以后,这些城市都得要扩张,结果就把很多下面的市改为区,把县改为区,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城镇化在不断推进。1997年以后,一直到2017年以前,城镇化在不断推进,我们县市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小了,原因在哪儿?这些大城市都把这些县改为区了,区是一个城市的建制,它改了以后还是一个县的建制,还是一个大农村,结果就是城镇化里面的这个水分很大,那也就没意义了。而且,这里面最关键的弊端,是它助长了这些小部分的超大、特大城市的规模膨胀,“摊大饼”蔓延,带来了一些“城市病”,而又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所以当初我们觉得既然要搞城镇化,城市的数量还是应该要更多一点,不能说无限制扩张,把所有市都搞进你的区域,肯定就不对了。

前几年,国家统计局有一个数字,说我们的城镇化率、新增城镇人口有40%都是靠行政区划的调整,这个行政区划的调整就是撤市改区,把乡改成街道。一个县城就那么一二十万人,搞那么多有必要吗?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我前两天到一个省去,因为城市扩张要搞一个园区,涉及到95个村,当时的理念说要撤掉89个村。我当时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说这么干不可以,中央绝对是坚决反对的,果不其然,叫停了。这叫劳民伤财,我们的资源多么稀缺,在这过程农民怎么办?耕地怎么保护?这就叫典型的大拆大建。

农民落户进城要享受与原住市民一样的待遇

大家很关心一个问题,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的限制政策,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全国各地都不允许受到限制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我的理解应该是全面放开。但是,这里面还涉及到少数的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直辖市之类的,这些城市它下面也有县,比如说浙江除了杭州以外实行积分落户,其他都是放开的。我估计要全面放开,这些超大、特大城市,下面县域估计也得放开。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央其实早就有专门的政策,也就是放开的政策。但这次强调是落实,就是说我们没有落实。比如,现在农村即便在城市落户,甚至买房了,但他读书跟我们原来的城市户口,爹、娘、爷爷、奶奶住了城里边的标准,各种各样名目的收费,它还是存在的。所以,这次就特别强调要取消这类,包括不平等的这种,强调的是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一样的。

在一个县城,在一个县域范围内一样,这样才能够通过县城的城乡融合,实现市域范围的城乡融合,市域范围的城乡融合,实现省里边的城乡融合,最后,二元结构在全国层面就消失了,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变为一元化。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

一头连接城市

一头服务乡村

加快推进县城建设

既有利于

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

又能有效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

在城乡融合发展当中

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提升人民群众

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

重要途径

记者|李媛媛摄像|齐文明、梁贵权

编辑、视频剪辑|康轩山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