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胖墩”比城市还多!家有胖娃该咋办?
日前,国家卫健委举行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会上介绍,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很多家长喜欢把儿童的胖和可爱联系起来,对儿童肥胖不够重视,殊不知,儿童肥胖危害有多大。儿童肥胖会引发孩子的身体代谢紊乱,导致营养物质无法及时供给身体需求,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
今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一名不到7岁的女童小萌,被家人送到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发现小萌体重超标,还患上了脂肪肝!女童的家长和医生都震惊不已!为何年纪小小就患有脂肪肝?原来小萌是全家人的宠儿,平时家人都十分迁就她,而且小萌特别喜欢喝饮料和吃美食,家人也一直任由她不管。很快小萌就变得肉嘟嘟的小胖墩,但家人非但没加以节制,甚至还觉得这样可爱。直到小萌身体出问题后,家人才意识到严重性,将其送往医院检查。
如今,肥胖早已不是城市孩子的“专利”。在国家卫健委的发布会上还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6岁以下超重肥胖的问题,特别是肥胖,农村超过了城市。”
为何农村儿童超重肥胖问题超过城市
01
饮食结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清单饮食开始向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方向转变,一些人觉得多吃油、多吃肉对身体好,有营养。家庭收入的增加也使家庭可以在食品上花费更多钱。
02
健康营养知识匮乏
不少农村年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家中老人带。农村老人普遍认为把孩子养得胖乎乎的是件好事。由于健康营养知识的匮乏,有的家长觉得方便面、糕点、饮料等是好东西,经常给孩子买,甚至互相之间还有攀比心理,而不知道自家的鸡蛋、胡萝卜等更有营养,对孩子成长更有好处。
03
运动量减少
以前农村孩子上树下河、能蹦能跳,现在却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手机,有时候连吃饭都要送到跟前。生活习惯的变化让农村孩子也变成了屏幕前的“宅男”“宅女”。缺少运动,也造成农村“小胖墩”越来越多。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肥胖
有些孩子只是看起来胖一点或壮一点,但还未达到肥胖的标准,如何衡量孩子是否超重呢?世卫组织建议使用评估标准:BMI(体重指数)。
BMI=体重(Kg)÷身高(m)
再详细划分年龄和性别的话,可参考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用于筛查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是否超重或肥胖。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减重
01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知识信息量非常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每周食谱,食谱可以体现食物多样化。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菜市场一起买菜识别食物,一起看食物标签。让孩子进厨房,学会做一些家常菜。在家庭里要践行家庭分餐,不光是卫生,还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吃多少,盘子里的东西有多少,一眼就能看到。
02
增加运动量
家长要帮助孩子实现充足的身体活动,尽最大努力减少静态行为时间。充足的身体活动就是要有积极出行方式,多干家务,到阳光下健身。孩子们要有大量的、中到高强度的活动,而且活动的时候要出点大汗,这样的活动每天要达到至少1小时。学习的时候也应该一小时活动一下,或者45分钟站起来活动一下。也就是说,应该减少静态行为,即靠着、躺着、坐着。
03
少看屏幕
减少屏幕时间,不仅是视力的问题,也是肥胖的问题。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关注一下体重,一家人经常测测体重、身高、腰围,让孩子记下来,划个曲线,要学会判断。如果体重和身高相比,体重长得太快了,就要采取行动。另外对于已经超重或者稍微肥胖的孩子们,不要让孩子们盲目减肥,不要偏听偏信减肥的办法,可以咨询专业人员。
04
多喝水
我国6岁—17岁的儿童青少年有将近20%经常喝含糖饮料,经常喝是说每周至少5天以上都喝。鼓励孩子们多喝水,什么是水?水指的是自来水、白开水。不要不渴不喝,要主动喝,要喝足量。饮料不是水,所以应该不喝或少喝。
家长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
自己也要做到
身教重于言教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
也当从自身职能和职责出发
为减肥降重“从娃娃抓起”
做好引领与服务等
来源丨国家卫健委发布会、顺德妇女儿童医院
编辑|崔竞旖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