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爱你,米有理由
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民以食为先,食以米为先”,说到吃饭,大米真是离不开百姓的餐桌。我国驯化,食用大米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久远的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碳水化稻。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找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了,科学家猜测,大约在一万两千年到七千年前这段时间,古人就已经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逐渐将野生稻驯化成可食用的人工栽培稻了。
古人对大米的热爱值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每每提到大米,多是赞美之词。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社日》王驾(唐))
景色如画的鹅湖山,山脚下的农田里稻谷和高粱都长得丰硕饱满,庄稼丰收在望。村庄内猪圈,鸡舍门都半掩着。真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年富足,环境太平安宁的大好岁月。村民吃喝不愁,夜不闭户,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惬意了。这画面太美,小农也好想穿越回去亲眼看一看。
哪款大米是你的爱?
时至今日大米依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主食,那么问题来了:哪个地方产的大米最好吃呢?
长期从事水稻分子育种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建龙给了小农这样的回答。他解释说:
“水稻品种有籼稻和粳稻,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粳稻则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种植。稻米品质一般籼稻米黏性较差,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米饭偏硬,而粳稻米黏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较软。因此,粳稻米的适口性或口感一般好于籼稻。东北大米为粳米,南方大米为籼米,所以总体上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好吃。”
原来,米好不好吃,取决于水稻的品种和生长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稻驯化适应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籼北粳”的种植格局。相对而言,南方的籼稻产量较高,北方的粳稻食用品质更好。若同样种植粳米,东北生产的粳米要比江浙一带生产的粳米好吃。这主要是由产地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东北地区水稻生长期长,温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籽粒灌浆时间长而充分,致使东北生产的粳米口感更佳。
南方地区均温都是30℃以上,由于粳稻的感光性,在南方种植时往往因提前开花导致产量急剧下降,品质相对比较差。另外,由于东北是黑土地,氮肥使用量相对偏低一些,南方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氮肥,这也会影响稻米的品质。
人人都说原来喜欢吃籼米的人,慢慢习惯吃粳米后就不想再吃籼米。但原来喜欢吃粳米的人吃了籼米后,还是想吃粳米。
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粳稻的需求,怎样才能在南方种出口感佳,产量足的粳米呢?
水土不服怎么破
“北粳南移”当然难不倒科学家们了,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就找到了解决粳稻提前开花问题的方法。
研究人员选取了123个从1936年到2009年育成的中国主栽大面积推广品种,以分析Hd1单倍型与产量相关性状的人工选择。通过分子设计将籼稻中含有的优势等位基因H16单倍型导入粳稻品种春江06,在适当延长粳稻抽穗期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粳稻春江06在海南种植的单穗产量(约增加19.7%),又保证了其粳稻原有的蒸煮食味品质特性。
即可保留南方籼稻产量高的特性,又可使食用品质像北方粳稻一样好,真是一举两得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