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遇难!北京海淀铁路桥积水近2米,专家:排水设施需更大冗余度,不要强行通过

时间 • 2025-09-19 10:22:35
工作人员
设施
排水
积水
表示

8月16日晚,因短时强降雨,北京市海淀区旱河路铁路桥下出现了严重的积水情况,导致一辆车被困,车上两人遇难。

8月17日,根据北京市海淀区的通报,8月16日21时许,海淀区出现局地强降雨过程,旱河路铁路桥下短时严重积水,一辆小汽车经过该路段时被困,车内两人经救援人员和民众救出后,由120及时送往医院救治。8月17日早晨,2名驾车涉水被困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遇难。善后工作已经开展。

17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事发现场,发生人员被困的是一处下凹式立交桥,桥上是铁路,桥下是旱河路双向汽车道。从桥洞内的水位尺和水痕线来看,昨天晚上桥洞内的路面积水超过了1.75米。从桥洞里的水位尺上留下的积水的水痕线可以推测,桥洞里的积水已经达到了1.75米左右。而警戒水位线则在水位尺的0.5米以下。车道一侧的绿化里种植着高度约为0.8米左右灌木。积水退去,灌木顶端遗留了许多水中漂浮的枝丫枯叶。

▲现场水位尺,水位痕迹已经超过1.75米

昨晚的降水到底有多大?

工作人员:事发地近半小时降水达56毫米

多位附近居民表示很少见过这么大的雨。一位附近居民楼上的住户目睹了昨晚的险情,她向记者介绍,昨天晚上9点半左右,暴雨达到最大,雨打在窗上甚至看不清外面。一些汽车在穿过这段低洼路段前都停下了,一些汽车甚至逆行掉头离开。雨稍小时她听到有人喊快打120,有两位男子向水深处游泳,她推测这时可能已经有人员被困。

8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遇到了前来勘查的工作人员,他正向一位负责人展示昨晚这一地点的降雨记录。他介绍,从8月16日21时05分到21时30分,这一区域的降水量达到了56毫米。

▲工作人员现场勘查

据北京市气象部门表示,16日17时至17日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9.6毫米,城区平均20.9毫米。16日21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至17日5时,城区等地将出现小时雨强达40毫米左右的强降雨,局地累计雨量可达50至70毫米。16日21时25分,北京市海淀区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海淀区北长河水文站1小时累积降水量超过80毫米。

气象专家张明英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造成昨夜天气的“超级单体”形成、消逝都很快,提前预报的时间只能以“小时”为单位,难以像普通天气预报一样以“天”为单位。提前一天、两天预报“超级单体”,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技术手段,这样的预报基本上是做不出来的。

8月16日21时、21时15分、21时25分,不到半个小时,海淀区暴雨预警级别由蓝色升级为黄色,又由黄色升级至橙色。

为何短时会发生如此大的积水?

排水专家称,城市排水设施需要更大冗余度

8月17日,在现场负责勘查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昨晚工作人员已经检查了桥洞下的排水管道,里面很通畅,没有垃圾和淤泥堵塞的情况。当时现场的积水也很清澈,泥沙较少。雨停后排水车来的时候,现场积水已经排完,证明排水通畅。

▲车道一侧绿化带,积水退去,灌木顶端遗留了许多水中漂浮的枝丫枯叶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事发的立交桥为附近地势最低点,周边的商场、小区的居民和保安介绍,附近楼顶积水、地面积水都随地势流进了桥洞。目前不排除有外水流入,相关研究和研判正在进行。

现场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昨晚,这里的排水管道已经超负荷了。至于未来是否会对这一区域进行改造,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正在研究研判是否需要建泵站。

对此,著名排水专家、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水污染防治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在近半个小时内达到56毫米的降水量本身算是很集中的降水。

就昨晚险情发生的原因,杨向平分析后认为,一般来说,造成这种类似灾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局部地区的强降雨,极端天气是个外部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排水设施,原来建造时配备的设施在一般情况下肯定是足够的,各地设施的具体标准不一,相关标准会根据历年该地区的统计数据来设定。但这种标准很可能没有考虑到在短时局部地区强降雨的情况。在这种特殊极端天气下原先的设施可能是不够用的。

杨向平曾长期参与北京排水工作,他强调:“城市排水设施需要有更大的冗余度,不能只满足于原先的平常时期的要求。排水泵的抽水能力、管网的排水能力需要超出日常的数据要求,提高标准。”

谈及未来的改造,杨向平表示,一是未来要按照现代化大城市的高标准去设计排水系统,第二个就是增加管网的冗余度。现在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都是按照规范来做的,但是之后可能需要高于标准来进行设计和建造,像旱河路铁路桥之后是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造。

▲车道已经恢复通行

发生强降雨天气,城市低洼路段应做好哪些应对?

专家:市民自身应提高警惕

8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询问现场勘查的工作人员,这一区域地势较低,强降雨发生前是否有响应预警工作。工作人员只表示,每年汛期前相关部门都会检查、疏通排水管道。

杨向平介绍,每年春季,国家防总都会召开全国防汛会,各个地方会根据自身的气候条件和特点召开当地的防汛准备会,并且检查防汛器材和相关的装备,检查防汛队伍的日常演练水平等,以应对汛期的到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前副秘书长王岚曾经参加过多次防汛工作。王岚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强降雨之前气象部门会第一时间发布预警,接到预警之后当地防汛指挥部就会进行工作部署,防汛工作人员也会进行相应准备。立交桥下是重点防汛地区之一,因为地势低洼其积水非常快。

王岚表示,强降水是否会造成严重积水及灾害需要综合多重因素来考量,除了降雨量,地区自身的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附近河道的容纳量等都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集中暴雨的情况下会有工作人员在重点地区设防,不让车辆、行人进入危险区。另外还会提前准备好抽水车、水泵等抽水设施,一旦出现严重积水可以迅速排水。

考虑到北京立交桥和下凹式区域非常多,杨向平提出,从人力的角度来说基本做不到处处都有工作人员设防,所以要特意提醒,广大市民自身也应该提高警惕。

“一旦看到积水超过警戒线之后就不要强行通过了,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实习生陈子涵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