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疫情怎么防?公众该怎么做?国家疾控局、文旅部、交通运输部回应来了

时间 • 2025-09-03 01:59:29
五一
做好
出行
疫情

4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会上,国家疾控局、文旅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介绍了假期的疫情防控措施,对公众发出了健康提示。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建议,“五一”出行时,如果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发布会现场

国家疾控局:

“五一”出行发现发热等症状

应及时检测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建议,大家“五一”出行时,一方面加强出行或者旅途中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在旅途中,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贺青华介绍,各地各部门在“五一”期间应该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加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动态开展输入传染病风险研判。二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的运输组织保障工作,及时增加或者开放进站进场的通道和安检通道,有序引导乘客进站进场乘坐交通工具。三是加大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的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四是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的人员,要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在这些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五是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加强新冠及其他春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坚持多病共防。六是各地假日期间应该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强化部门协调,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总之,各地各部门要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后的各项防控措施,既要防止放松心态,又要避免防控工作加码。”贺青华说。

文旅部:

合理控制游客接待上限

防止发生大面积、长时间人员聚集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表示,文化和旅游活动具有聚集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叠加“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出游热情高涨等因素,长途游、团队游、深度游趋势明显,这些都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预警提示。根据网络搜索量、旅行商采购量、游客预订量等指标,发布5月份旅游热点预报,指导相关地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前分析工作形势;发布“五一”假期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注意个人卫生。

二是强化措施落实。指导A级旅游景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合理控制游客接待上限,防止发生大面积、长时间人员聚集。

三是做好应急准备,加强与卫健、疾控、公安、工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一旦出现疫情,会同相关方面立即全面排查滞留游客,特别是外省的滞留游客情况。

交通运输部:

建议出行前关注目的地出行信息

合理安排行程,避峰错峰出行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介绍,交通运输部门将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方案,做好客运场站、交通运输工具公共卫生管理和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加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健康监测,避免带病上岗;加强客流引导,根据需要及时增开进站、安检通道,有序引导旅客分散候车,减少人员聚集。

韩敬华表示,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公众出行需求旺盛,特别是随着私家车的不断普及,公众选择自驾方式出行的意愿不断增强,小客车流量将高位运行。建议广大公众出行前关注目的地出行信息,合理安排行程,避峰错峰出行。出行期间,进入交通场站、公路服务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及时做好手卫生。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郭庄责编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