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中午12点举行的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为何再回应“动态清零”问题?
“大会将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断深入改进大会组织服务工作,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树立俭朴务实的会风。”
这是第五次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张业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一开头就强调的话。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
3月4日中午12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亮相发布台。去年全国两会,人大新闻发布会在晚上举行。而今年,发布会的时间放到了中午。这场大家“饿着肚子”参加的发布会,却非常明确地透露了一个信息,这一定是一场俭朴务实的大会。
和3月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一样,第三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全国两会,记者和发言人需要“隔屏对话”。身处梅地亚中心的记者们与身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人来了一场63分钟的深入交流。不在一个空间,并不会影响提问和回答的精彩度。
63分钟内,张业遂回答了中外记者共8个问题,包括人大立法工作、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中美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动态清零”“对外疫苗援助”这两个问题,在昨日召开的首场政协新闻发布会上也进行了回应。
“中国的反外国制裁法突出的是一个‘反’字。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对那些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霸凌行径,中国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手段,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这是张业遂回答的最后一个有关反外国制裁法的问题,字字铿锵,坚决有力。
现场观察:
新闻发布会首次中午12点举行,第一个问题就说人大立法
这是全国两会人大新闻发布会首次放在中午12点召开。尽管饿着肚子参加,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依然感受到梅地亚中心的热度。梅地亚中心的现场,记者们的座席间隔很远,现场大约只有70多个座位。
记者们和发言人的沟通,是靠着发布台上三块大屏幕实时进行。“隔屏相望”之下,记者们依然敏锐地感受到,发言人张业遂在发布会上的一举一动,有风度,更有温度。
发布会一开始,走上发布台的张业遂,先向屏幕那一端的记者们亲切地打招呼,就像他过去四年来每一次走上发布台一样。
张业遂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聚焦过去一年的人大立法工作。他表示,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方面,主要是全面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形成一套符合香港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况的民主选举制度,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制定监察官法,为正确行使监察权提供法律保障。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制定了反食品浪费法。针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染问题,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法。每一项法律背后,都有民生关怀的温度。
发言人为何再回应“动态清零”问题?
“动态清零”不是要追求“零感染”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国“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依然吸引着全球目光。
3月3日的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郭卫民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这样说:“我们要密切关注、研判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发展,加强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努力以更高水平、更小社会成本控制住疫情,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而在今日举行的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张业遂同样回应了“动态清零”问题。
有外媒记者问到,今后中国政府如何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之间达成平衡?
对此张业遂充满自信地回应,去年以来,中国内地疫情出现多点散发,部分城市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对生产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波及范围也是有限的,它可以保证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绝大多数人正常生产生活。当然,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些代价,但是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张业遂表示,“动态清零”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尽快把疫情控制住。这一做法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无论是从确诊、死亡的数字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都是世界上防疫工作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正是坚持了有力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国内的防疫政策,中国对外抗疫援助的举措也再次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去年,张业遂也回应了相关问题。而今年再被问到这道题时,他的回答更有底气了。
张业遂说,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这12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提供的疫苗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构筑免疫屏障、恢复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抗疫的能力、信心和决心。”
“中方是否有进一步计划与其他国家分享这类疫苗?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这是否也是中国向外开放边境迈出的一步?”
面对提问,张业遂坚定表态,中国将继续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疫苗合作的主要伙伴,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疫苗研发、生产、分配的国际合作。
“妙语连珠”回应“民主”问题:
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什么样的民主?中国将如何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
面对有关民主的问题,张业遂的态度有礼有节。他说,这个理念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民主”,一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全过程是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国家和社会生活之中。”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张业遂说,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实践最有说服力,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真实有效管用的民主。”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民主制度,也不存在适合一切国家的民主模式。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各国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发布会“中美关系”成必答题:
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有利于中美各自发展
每年,人大新闻发布会上都会有关于大国关系的提问,这几乎成为发布会的必答题。今年依然不例外。
会上,彭博社记者问到,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美国竞争法案”,目前正在酝酿通过“美国芯片法案”,目的都是要在半导体以及其他一些产业领域增强美国同中国竞争的能力。这对于美中关系有何影响?中国是否将以类似的立法予以回应?
一个问题中,既包含中美关系,也包含如何看待中美竞争问题。而张业遂的回答则直面问题。
张业遂表示,中方对美政策是一贯和明确的。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既有利于中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疫情等全球性挑战。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应该成为新时期中美正确的相处之道。
“美国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包括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是美国自己的事情。但是以中国的发展为借口、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做法,只会破坏中美互信与合作,也必将损害美国的自身利益。”张业遂强调,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小圈子”,搞集团对抗,都有悖于时代发展潮流,也根本行不通。
就媒体关心的中国与立陶宛两国关系问题,张业遂表示,去年11月,立陶宛政府宣布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违背立方在两国建交时所作的政治承诺。中国政府对此作出坚决回应,是完全正当、必然的。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一向主张尊重世贸组织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来不歧视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不存在所谓‘经济胁迫’问题。”
3月4日13点03分,今年全国两会首场人大新闻发布会结束了。而在不到两个小时之后,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举行了。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启,将聚焦所有人的目光。
每年春天,总是充满生机,就像这几天已然温暖的北京。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实习生何宇北京摄影报道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