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合作如何推进?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如何转型?这场论坛上,专家们给出这些建议
6月20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举办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之中欧圆桌论坛,主题为以全球可持续理念推动中欧经贸合作。
多位与会嘉宾指出,中欧合作空间广大,但双方需要加强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会上强调,中欧需要更多的面对面对话。
▲论坛现场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欧洲对华投资是深层的、长期的、富有承诺的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Wuttke)在论坛上表示,欧洲对华的投资是深层的、长期的、富有承诺的,根据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欧洲商界成员表明,他们不会离开中国,但会考虑更多投资其他地方。大多数公司表示没有裁员,他们仍然需要中国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在贸易数据方面,伍德克注意到,中国对欧盟出口和自欧盟进口顺差扩大。
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欧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欧盟贸易总值为2.2万亿元,增长7%,占13.7%。其中,对欧盟出口1.45万亿元,增长17.4%;自欧盟进口7565.8亿元,下降8.5%;对欧盟贸易顺差6908.1亿元,扩大70.2%。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中欧需要更多面对面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和官员需要更多的对话和沟通,帮助欧洲了解中国,告诉他们中国不是欧洲的安全威胁。
“我们为什么要派外交使节到其他国家去?就是为了交朋友。”冯仲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
中国德国商会总经理、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晏思(JensHildebrandt)认为,对于在华企业来说,现在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德国因俄乌冲突在经济上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寻找未来的机遇,德国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对华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朔尔茨政府特别关注的是供应链和市场依赖。德国和德国企业正在思索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他指出,德国商会和公司在做三件事情:一是风险评估和管理,二是本地化,三是多样化。
伍德克也在论坛上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欧洲领导人需要来到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需要交流,我们需要同理心。”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Wuttke)
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
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中,应注重低碳化发展
关于中国对欧投资,全球化智库副主席、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在论坛上表示,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系统性海外并购战略,一方面解决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品牌的影响力和海外扩张。在中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这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何梅认为,欧洲被严重低估了,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并购远远不足。她引用《2022年中国资本海外投资并购报告》的数据指出,中国资本在全球的投资事件中,整个北美地区的占比为55%,其中绝大部分投在美国,中国资本对整个欧洲的投资事件占比仅为12%。
不过,何梅又引用安永的研究指出,疫情之后的2021年,中国参与欧洲市场交易、投资和收购,开始从传统制造业、传统能源向新材料、高科技制造、绿色能源、产业升级转变。她表示,结合中国双碳目标,未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低碳化发展,在能源转型、碳减排和脱碳等领域寻找市场合作机会。
“在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双重影响下,确实会加大中国制造业的外迁和降低全球份额占比,但同时也是升级转型的契机。中国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野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真正从挑战中找到机遇,增加就业机会。”何梅说。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