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yes on China|对话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香港工业有担当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下寻找新方向
穿梭在香港的观塘、红磡、九龙湾街头,不时能看到几栋略显陈旧的工业大厦。 时光荏苒,1950年代伊始,香港的棉纺织品、塑胶玩具、搪瓷厨具、保温壶、塑胶花和假发等工业起飞,开启了香港本地工业长达三十年的黄金时期。穿胶花、剪线头、串珠仔是上世纪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亦成就了曾经享誉全球的“香港制造”。 香港立法会议员、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出身于以制衣闻名的陈守仁家族,2013年曾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对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他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怀。 “很多人会说,香港工资太高,没有工业。以纺织业为例,生产线搬迁了以后,大家就觉得好像香港没了纺织业。但实际上(纺织业)的管理、总部、金融等核心功能,仍然在香港,”他笑言。 他强调,香港工业企业在全世界供应链里,长期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国际人脉资源,“香港整体的工业发展跟以前不一样,但是重要性还是存在,是要在新的背景下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台可以3D打印毛衣的自动化机器,所以衣服看不到任何接缝,需要打印的款式可以提前在电脑里设定好,而且一个工人可以管四五台机器,”陈祖恒指着一台正在打印毛衣的机器向记者介绍道。 他指出,香港寸土寸金,人工成本昂贵,发展工业必须另辟蹊径,“我们可以做高度自动化,小批量可定制的智能微生产。比如生物医药、食品等,一些小型的产业群已经逐步在香港集聚。”在他看来,香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出路,是以“智能微工厂”的模式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凸显定制化、小批量生产、低库存、快速回应市场等优势。 事实上,自1980年代起工厂纷纷外移,叱咤一时的香港制造业逐渐式微,金融业和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兴起,制造业在香港GDP跌至不足1%。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从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务业占比则增至92%以上,约85.3%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 “过去我们主要是香港带钱带订单、国际关系来去内地进行生产。当时生产是比较简单,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附加值行业。但随着工资的上涨,这些行业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城市,这是十分自然的,”陈祖恒坦言。 为此,2022年12月,在近年积极推动“再工业化”的基础上,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翌年7月,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心在香港成立,为企业提供最合适的创新科技方案,同时扩大新型工业化人才库以应对产业所需,助力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表示,香港工业界要紧跟国家的发展大局,与时俱进地“去自我改革,我们一定要继续把贸易做好,用好我们的基建。我们也要做好服务的窗口,带领不同的品牌出海,使香港真正成为一个跨境供应链管理中心。” 陈祖恒的父亲陈守仁于1965年创立联泰集团,以制衣起家,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业务已经涵盖零售、酒店旅游、远洋渔业、海空物流、时尚服饰生产、地产园区开发等多个领域。在陈祖恒的领导下,近年来将联泰的生产网络由内地扩展至多个东南亚国家,并将业务拓展至整个供应链。 以纺织业为例,他指出,香港不仅要发展本土服装品牌,也要吸引内地品牌与香港企业合作“拼船出海”去发展东南亚及国际市场。据了解,联泰集团近年来便与内地运动服装品牌龙头安踏合作,组建合资公司,进军菲律宾、越南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 “以东南亚市场为例,我们已在当地建立了据点并开设了多家店铺,比如我们知道新加坡哪些商场位置优越、哪些线上平台具有影响力、仓库选址的考量因素以及产品定价策略与选品方向。因此,我们凭借对东南亚市场的理解,能够助力内地品牌加速在该地区乃至其他国际市场的发展。这一合作模式旨在促进内地品牌与香港企业携手并进,拼船出海,各自发挥优势。”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转向经济本土化发展,使得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产业出现回流的趋势。 在陈祖恒看来,“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采购中心,能够将订单灵活调配至内地不同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区域,在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将新一代创新科技与供应链管理体系融合,以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工业发展,这对于香港来说是最好的机遇。” 《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制体制。请问如何解读新质生产力?香港又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在新一轮的开放浪潮中,香港应如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世纪》:您刚也提到香港的多重优势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独特地位。当前,全球疫情后的局势复杂多变,香港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对营商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游客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周边地区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在此背景下,作为来自工业界的代表,您如何看待工业在香港经济转型中的角色,以及香港经济的未来前景? 《21世纪》:过往的调研结果显示,港资工厂在考虑是否回流香港设立生产线时,会受到土地成本高昂、人工费用增加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回流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工业界的视角出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同时,基于业界反馈,对于香港未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您有何见解? 《21世纪》:根据过往数据分析,过去15年间,工业对香港整体GDP的贡献占比不足10%,其中制造业的占比可能都不到1%。您觉得在这些措施助力之下,制造业、工业对于香港经济的贡献是否会有较大的提升? 《21世纪》:从数据层面来看,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陈祖恒:确实如此,因为这些服务往往被归类于服务业范畴,但实际上它们紧密依托于工业而生。 《21世纪》:这些服务实际上是工业发展所衍生的服务需求。 《21世纪》:我们过去大家所熟知的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向现代“前研后造”模式转变。“前研后造”也就是在香港做研发,在广东做生产。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香港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以及如何有效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 《21世纪》:在探讨内地品牌,特别是消费品品牌的出海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联泰亦参与其中,与一些内地品牌携手合作。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此类合作中,联泰所积累的成功经验? 在与众多同行的竞争中,我们观察到,作为一家香港企业,我们与国外合作伙伴有联系,对国际化的环境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内地众多优秀品牌虽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但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往往受限于人力资源的不足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深度,也难以倾注足够精力与时间去出海。于是,我们与国内品牌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东南亚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在国内市场我们是相互竞争的对手,但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则并肩作战,携手合作。 《21世纪》:双方的合作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否由对方负责生产,而你们则负责品牌推广? 《21世纪》:您曾提及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的独特地位,请问在您看来,如何将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努力,与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深度融合,进而促进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1世纪》:在新冠疫情期间,部分制造企业出于成本控制或者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将生产线从中国内地迁移至其他地区。然而,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观察到一种生产线回流的趋势。请问您从行业视角观察,是否认同这一趋势的存在?在此背景下,您认为香港面临着哪些新机遇? 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采购中心,能够将订单灵活调配至内地不同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区域,在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将新一代创新科技与供应链管理体系融合,以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工业发展,这对于香港来说是最好的机遇。 《21世纪》:最后,我们想就当前西方对香港的一些负面言论,请您作为工业界的代表,谈谈对香港经济前景的看法? 本期编辑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