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戏剧舞台“搬”进血液病儿童病房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犹如铁柱,纹丝不动。”
随着投影幕布上缓缓打出结束语,儿童话剧《“诺曼底号”遇难记》进入了尾声。“种福田·大庸戏剧”的演职人员们曾经在剧院、学校的很多舞台上演过这出剧目,但5月22日的这场演出,无疑是特殊的。
今天,“种福田·大庸戏剧”走进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科病房,在窄窄的护士站与电梯之间的通道,面对二三十名包括患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患儿,上演了一出温馨感人的儿童戏剧。
这也是即将到来的成都市“儿童保护周”系列活动之一。
▲演职人员与孩子们、家长、医护人员合影
护士站前搭舞台
上演一场特殊的儿童话剧
5月22日下午3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科病房外,护士站前的一小片区域:早早摆好的小凳子,一张投影幕布,一个音控台,这就是演出舞台。身体状况允许的孩子们在家长的照护下,期待着演出的开始。
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身穿华服的乘客、水手、大副、船长相继亮相,在沉稳的船长的指挥下,“诺曼底号”行驶在茫茫大海中。期间,水手们一起“围攻”一只偷吃的老鼠的画面,让人欢乐不已。突然,“诺曼底号”与另一艘船相撞,船身被削开大窟窿,海水灌了进来,所有人尖叫、哭泣,慌乱地奔跑、惊恐万分。在船长的沉着的指挥下,船员们放下救生艇,护送着孩子和女人先上船。最终,全船60人安全被救,只有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船头,最终与邮轮一同沉入大海。
演出时,所有孩子们安静且专注地观看着,没有吵闹,没有中途离场。甚至挂着输液瓶的孩子,在护士来取针时,仍看得目不转睛。
“你们从哈尔威船长身上看到了什么?”演出后,主持人问,“无私的奉献。”一个孩子回答说。
▲孩子挂着吊瓶看话剧
考虑观众身体条件
2小时剧情浓缩至20分钟
为什么说这一出话剧是特殊的?
除了是第一次走进剧场、走下舞台,到医院病房演出外,这场儿童话剧还进行了精心的改编。
“整个过程只有20分钟。”话剧导演黄娅告诉记者,原本这出话剧全长约2个小时,但考虑到观众情况特殊,身体条件不允许他们长时间处于兴奋当中,所以对整场剧目内容进行缩减,将故事的精髓集中在20分钟内,还针对低龄观众们设计了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
黄娅解释说,之所以选择这一出改编自人教版教材同名语文课文的话剧,是希望船长的精神可以鼓励孩子们好好地享受每天的生活,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
在病房小小的活动范围内,不能利用大型的演出道具,仅有一张投影幕布作为背景,演出条件虽然简陋,但吹口琴、捉老鼠等无实物表演,也让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与孩子们互动
为什么要走进病房义演?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为何坚持在医院内演出这一剧目?
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周晨燕告诉记者,事情要从2019年说起。当时,一个公益机构组织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白血病患儿到现场看儿童话剧。此前,虽然也为孩子们组织了多样的娱乐活动,但那是不少孩子第一次看到专业的沉浸式现场演出。
“后来其中一个孩子去世了,家长在跟我交流的时候,提到孩子去世前仍然对看过的话剧念念不忘。”周晨燕说,一开始,她并没有多想,但一年后,当年看过同一场演出的另一个男孩也因白血病复发去世,家长也说,孩子觉得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公主姐姐合影。周晨燕才想起,那场沉浸式演出的剧情中,一位扮演公主的演职人员“躲藏”在孩子身边,恰好被拍了下来。“那以后我就在想,或许儿童话剧,尤其对于低龄儿童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周晨燕说,这些年,她也一直想找到可以把儿童话剧舞台“搬”进病房的团队合作。
今年,周晨燕通过朋友联系到黄娅,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从事多年青少年教育、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黄娅答应了义演,“(听完想法后)我说我们不要钱,愿意做这个事。”黄娅说,她也告诉每一个演职人员,(到病房演出)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比做一场能挣钱的演出更有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摄影报道
编辑李钰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