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做出百余项创新!这位女劳模,将“中国制造”推向新高度

时间 • 2025-09-09 08:51:10
航空
制造

4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各行业的新时期产业工人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其中唯一的女性代表叫薛莹。她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1973年出生的薛莹,目前是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航空部件厂“薛莹班”荣誉班长。工作29年来,薛莹带领全体组员改进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实行精益制造等百余项创造创新,赢得国际航空制造合作公司的高度认可。而以她名字命名的“薛莹班”,先后交付7000余架份优质垂直尾翼,将“中国制造”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薛莹介绍自己时说:“我从1992年开始参与到国际航空制造合作项目垂直尾翼的装配生产,为了让经我们手安装到飞机上的每一颗铆钉都是质量最坚硬、外观最漂亮,我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改进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把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融入到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中。”

2004年,薛莹在工作现场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忆起入党时刻,薛莹说:“庄严的宣誓让我感受到党员身份的特殊。我觉得党员的言行代表了党的形象,有责任、有义务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我来自生产一线,作为基层党员,我觉得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事,这就是我入党的初心。”

谈起所在的行业发生的变化,薛莹表示,今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70周年,这70周年自己也看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变化,从70年前的白手起家,到如今航空装备进入了“20时代”。薛莹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当时“大运飞机”首装交付部队,到今天短短5年时间,已经执行了多次重大运输任务,这让大家倍受鼓舞,但也深感使命在肩。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机型飞上了祖国的蓝天,也见证着我们的航空事业正在缩小与世界航空强国之间的距离,一步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谈起近年来各界关注的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薛莹认为,其实关键技术“卡脖子”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自己在生产一线从事装配操作工作多年,也看到目前在我们领域中确实存在的“卡脖子”的问题。面对新技术、新工艺,航空人也是抱着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钻研学习实践。这也是航空工业能够步入“20时代”,不断地去攻坚克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想请社会各界朋友们给予我们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中国产业工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歇。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我和在座的产业工人师傅们都有这样的信心。”薛莹说。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