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反映传统建筑“奕佰楼”被列入拆迁计划,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予以保护

时间 • 2025-07-17 15:46:16
建筑
保护

12月23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最高检获悉: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涉侨检察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同时,以此次《意见》发布为契机,最高检还印发了5件依法保护侨胞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展现了检察机关通过听证审查、检察建议等方式综合履职、保护侨胞权益的新成效。

记者注意到,此次印发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名为“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涉侨风貌建筑行政公益诉讼案”,涉及文物保护这一侨界关心关注的工作重点。

据最高检披露,福建省晋江市是著名侨乡,有“十户人家九户侨”“海内外300万晋江人”之称,华侨文化源远流长,涉侨风貌建筑独树一帜。位于晋江市池店镇御辇村的“奕佰楼”建于1957年,由旅菲华侨建造,是一座闽南传统与南洋风格并存的“番仔楼”,既体现传统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又反映南洋风格建筑风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因保护不力,上述“奕佰楼”传统风貌建筑被列入拆迁计划,旅菲侨胞和周边群众向晋江市政府、晋江市侨联写信请求予以关注。

据介绍,2022年5月初,旅菲侨胞向福建省侨联反映,建议将位于晋江市池店镇御辇村的“奕佰楼”列入文物保护项目。反映材料逐级交办至晋江市侨联,再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的志愿者反馈至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晋江市检察院经审查发现,“奕佰楼”番仔楼被列入当地拆迁计划,可能导致传统风貌建筑遭受破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遂于2022年5月4日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立案后,晋江市检察院会同市侨联走访自然资源、文旅、住建、属地政府等单位,数次召开联席会议,详细了解拆迁规划情况,厘清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责。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向文旅、自然资源和属地政府发出磋商函,督促对涉侨风貌建筑开展文化资源评估论证,明确保护措施。磋商函发出后,文旅部门牵头召开历史文化遗产论证听证会,委托文物保护专家及专业机构开展论证,甄别50年以上建筑的历史文脉、建筑特色,决定将“奕佰楼”鉴定归类为“应保尽保”建筑,给予原址保留;自然资源部门将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有序管理,加挂保护标志;属地政府重新规划拆迁方案,将附近7座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迁至“奕佰楼”附近,形成一个集历史建筑保护、旅游休闲、商务活动为一体的番仔楼历史风貌建筑群。侨联建立晋江市华侨历史建筑信息档案库,收录656栋涉侨历史建筑,建设19个侨史馆,全面推进侨乡文化名镇名村建设。案件办结后,晋江市检察院联合市侨联通过“云侨汇智班”平台将涉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在线传达给旅菲侨胞,得到广大侨胞的肯定和赞扬。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检侨协作,晋江市检察院联合侨联、司法局等部门会签《涉侨及台港澳同胞权益保护检察监督协作机制》,建立涉侨检察联络室,聘任13名涉侨联络员,依法对涉侨文物、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建筑等方面加强司法保护。泉州市检察机关开展“检察护宝·守护海丝名城”专项监督活动,发挥检察一体化办案优势,泉州、晋江两级检察机关调查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共计18件,有效促进涉侨文物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保护。

对于该案的典型意义,最高检介绍,晋江具有闽南古韵,承载着灿烂的海丝文化,也寄托着广大侨胞“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文化传统。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是闽南侨乡的建筑瑰宝,展现特殊时代侨胞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检察机关积极履行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责,综合运用联席会议、磋商、论证听证会等方式,全面整合侨联、执法部门、属地政府等多方资源,有效融合省地市大侨务平台和“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利用检察一体化办案优势创新两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案件办案新模式,积极开展“检察护宝·守护海丝名城”专项监督活动,严格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要求,以个案监督推动类案监督,与行政机关同向发力,促进涉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周边环境治理,让涉侨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泉州世界遗产保护传承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包程立责编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